安徽砼宇特构科技有限公司

水泥管的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如何?

2025.08.05

水泥管自修复材料是近年来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,其目标是通过材料自身修复微裂纹以延长结构寿命。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微生物修复、聚合物修复和矿物修复三大方向,研究已从实验室阶段逐步向工程应用过渡。

微生物自修复技术是进展快的方向。研究者通过将巴氏芽孢等产脲酶菌株与营养源共同封装于多孔载体(如膨胀黏土颗粒),当裂缝渗水休眠微生物时,其代谢产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实现裂缝封闭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生物混凝土已成功应用于排水渠修复,修复宽度可达0.8mm。但该技术面临活性保持(需维持5年以上)、环境适应性(如高碱性)及成本控制(材料成本增加约30%)等挑战。

聚合物自修复体系通过微(50-200μm)或空心纤维储存修复剂(如环氧树脂、聚氨酯)。东南大学团队开发的二氧化硅包裹型微可实现0.3mm裂缝的多次修复,但存在修复剂释放不可控、二次修复效率下降的问题。新研究转向纳米复合技术,如石墨烯改性微可提升修复剂扩散均匀性,修复效率提高40%。

矿物自修复材料以结晶技术为,如掺入渗透结晶型外加剂(含活性SiO₂、CaO),通过水化反应在裂缝处生成C-S-H凝胶。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开发的结晶材料可实现0.5mm裂缝的7天自愈合,但修复速度较慢。近期突破包括掺入形状记忆合金纤维,通过温度刺激实现物理-化学协复。

当前研究趋势呈现三大特征:一是多机制协复(如微生物+矿物复合体系),二是智能响应材料开发(pH/应力敏感型修复剂),三是数字化监测融合(嵌入光纤传感器评估修复效果)。尽管实验室成果显著,规模化应用仍受限于修复效率的定量评价标准缺失、长期耐久性验证不足(现有研究多基于28-90天实验)及成本效益比优化等问题。未来5年研究重点将转向环境友好型修复剂开发、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构建及标准化修复效能评估体系的建立。